泊 口 渔 舟
2010年10月20日
泊 口 渔 舟
张 峰
儿时,常听村里长辈讲“泊口渔舟”盛典,朦朦胧胧,不知其真情。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后,接触到大量的文献史料,经长期认真查阅、考证与研究,确认历史上真有“泊口渔舟”盛典。对于这个结论,作为泊口村的一员,我感到由衷的欣慰和喜悦。
泊口位于河北省魏县县城正南略偏西21公里,地处冀豫两省交界,明初,从山西省迁此立村,为潞州卫(今长治市)屯田地,明正德年间(1506—1521年),御河改道村北,此处为一渡口、又是集镇,被称为“泊口镇”,后简称泊口。清顺治十六年(1659),泊口归属河南内黄县。
清康熙二十二年(1682年)魏县地图
民国初《内黄县志》上显示漳河在泊口村南约1300米处
民国三十五年(1946)七月魏县民主政府成立,泊口划归魏县至今。
2010年魏县地图
历史上,卫河、漳河曾在泊口一带多次合流。据《魏县志》载:明洪武元年(1368),卫河自回隆入境,经泊口、双井等村,由东北入大名境。据旧《董志》载:“卫河经流境内西南,自南高堤东北达泊口,漫衍百五十里出境”。又据《内黄县志》载:漳河自邑西北黄甘固村入境,折向东南,经泊口流境内十余里,自杨庄村复入大名界。
卫河、漳河在泊口合流。给当地提供了便捷的水运条件,使泊口成为“欸(ǎi)乃声喧,商贩遝(tà)集”的渡口和集镇,让当地百姓得享“拏(ná)舟操网,渔歌唱晚”的恬静富裕生活,造就了“杨柳交映,荡漾烟波”的地理环境,被时人誉为“泊口渔舟”盛典和美景。清乾隆四年(1739年)编修的《内黄县志》,在卷首绘制了“十二景画图”,并附有文字说明。“泊口渔舟”景画图,是其中的第四幅。图后有文曰:“泊口,北联魏邑界,邑北五十里,旧为漳卫合流经所,欸(ǎi)乃声喧,商贩遝(tà)集。两岸杨柳交映,拏(ná)舟操网,渔歌唱晚,相与荡漾烟波中,真可作画图观也。”
明清两代的河南省内黄县知县、教谕、邑令,曾先后赋诗三首,盛赞“泊口渔舟”美景。
(一)
明正统年知县·周源
远浦茫茫晓气微,轻舫两两泛晴晖。
桃花浪暧随波去,柳树阴中载月归。
锦鲤入纶偏得意,白鸥近棹自忘机。
渔人醉卧孤蓬上,不觉醒来雪满衣。
(二)
明嘉靖年邑教谕·冉性
卫漳深处隐行窝,软棹纵横弄碧波。
路近花村沽酒易,川通商舶问渔多。
放歌巧适岩西曲,钓雪清欺江上蓑。
太白子陵吾欲访,袍裘踪迹认休讹。
(三)
清康熙六年邑令·杨辉斗
传闻泊口古津头,曲岸轻舟上下浮。
一叶偶冲闲鹭叫,片帆倒挂夕阳流。
恍如拨刺惊鱼笠,铿尔敲针整钓钩。
载得满船明月夜,风生卫水傍汀洲。
清乾隆四年(1739年)编修的《内黄县志》,在卷首绘制了 “泊口渔舟”景画图
确认历史上真有“泊口渔舟”盛典后,掩不住内心的欣慰和喜悦,自然稍发诗兴,谨步前人余韵,作《七古·随感》一首,聊充家乡赞歌。
七古·随感
闻听泊口渔舟景,史籍记载有实证。
环境清幽人长寿,两岸筑就万户庭。
悠久历史数百载,灿烂文化育后生。
惟愿后胤皆人杰,不负神州铸地灵。
卫河、漳河在泊口多次合流,造福了当地百姓,造就了“泊口渔舟”美景。但美中不足的是,由于封建统治者对河道疏于治理,泊口一带亦曾多次发生灾害,地理环境迅速恶化,百姓流离失所,弃儿卖女,难以生活。据《内黄县志》记载:清道光初年,旧道淤塞,河水汜滥,数十里内,田禾淹没。清道光三年(1823年),钦差戴均元中堂督令内黄知县别文榽,以盐商赀财买民间田亩,开挖北高堤至南善村新河道,缩短河运40里,从此,神庙、窦公、西口上、郭韩村、甘庄至泊口转南善村一段河道干涸,不再通航。随之而来的是,“泊口渔舟”美景不复存在,湮灭在历史的风云中,令人扼腕长叹。掐指算来,“泊口渔舟”美景最盛时,距今已180多年了。
泊口历史悠久,文化丰厚,人杰地灵。卫河、漳河甘醇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劳、勇敢、真诚、善良的泊口人,凝结出“勤劳重信、勇敢尚义、感恩包容、礼让贤达、履职尽责、尊老爱幼、团结互助、开拓进取、锐意创新”新时期人文精神和坚忍不拔、刚柔相济的优秀品质。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,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,泊口人顺势而为,抢抓发展先机;实干兴村,夯实发展基础;注重和谐稳定,营造团结向上发展氛围。现在,泊口村经济繁荣,交通顺畅,商铺林立,欢歌笑语,户户有存款,家家盖新房,老百姓走上了发展、富足、安康、幸福的小康大道。
我热爱家乡,心系故土,追溯历史,展望未来,深深的祝愿我的家乡——泊口,明天更美好!
(作者系邯郸市档案局党组书记、局长)
----2010年9月于邯郸
注:欸(ǎi)乃:象声词。开船的摇橹声
遝(tà)集:纷繁聚集
拏(ná):动词,持拿;执取。后作“拿”